魚病學1 - 魚病學

魚病種類(依發生原因)
 -生物性:細菌、寄生蟲、病毒(損害最大)
 -飼料成分引發:營養不均、腐敗變質、維生素缺乏
 -水生環境:水質惡化、汙染,含毒氣、農藥汙染

魚病的發生:季節性、感染與發病條件、初級感染原因、次級病症及併發症
  • 季節性:季節變化導致水質溫度、含氧量、水溫改變,使水中藻相、微生物相改變,加上養殖動物的食慾、抵抗力改變而發生疾病。
  • 感染與發病條件:
   感染症:由病毒、細菌、寄生蟲等生物性病原感染而引起的疾病
   例1:IHN病毒症 - 虹鱒稚魚
   例2:Columnaris細菌 - 是一種常存菌,與鯉魚、鰻魚和金魚的鰓腐症有關
   例3:Chilodonella 斜管蟲(纖毛蟲),常存寄生蟲,寄生在鯉魚的鰓
  • 初級感染原因、次級病症及併發症:以水黴感染為例
   初級原因:魚體外表的損傷或凍傷
   次級病:水生菌寄生
   併發症:病部附著其他病原菌而使傷口擴大,病情加重

病魚觀察
平日觀察:魚群游泳能力、攝食情況、魚群數目增減、水質變化
病魚與正常魚的觀察比較項目:
  • 體型:
   胖瘦:消瘦-長期慢性病;肥胖-急性
   腹部腫脹:解剖時會有水狀物流出。但卵巢成熟腹部亦會腫脹
   身體彎曲:農藥或毒藥、治療藥劑、營養、觸電皆為可能引起的原因
   其他:體表凹凸不平
  • 體表:色澤、黏液、鱗片、潰瘍、血斑或發紅、眼球、鰭、肛、其他
  • 鰓:色澤、黏液、完整性、異物附著
  • 內臟:肝、胃、腸、腎、其他
  • 其他:肌肉


治療方法:內服藥、藥浴、其他(塗抹、注射)
  • 內服藥:多用於細菌性感染、寄生蟲驅除、營養補給
   缺點:無法救助失去食慾的病魚
   添加方式:攪碎後混合和粒狀飼料吸附(較常見)
   水溶性藥劑:用水溶解藥物,與粒狀餌料攪拌、吸附
   非水溶性藥劑:用油溶解,與粒狀餌料攪拌吸附
   投藥時要注意投藥量和藥劑是否為純質(教科書的建議量為純質,廠商出品可能為非純質)
   例:
   某磺胺劑的建議用量為每1公斤魚,每天0.1公克。若魚量為10t(公噸),一星期所須之投藥   量為:
   0.1g x 10000 = 1000g = 1kg/day
   1kg/day x 7 = 7kg

  • 藥浴:針對體表和鰓的表面性疾病
   缺點:長期浸泡也會使魚體受到傷害
   注意事項:大的靜水魚池、貯水池不便採用、換水時含藥廢水的處理。藥浴其間的溶氧    量、水溫、pH、混濁度、日光(有些藥物不可日照)
   先計算出水量,才能決定藥量。水量計算:平方公尺 x 水深(m) = t
   藥量濃度常以ppm(百萬分之一)表示:1ppm = 1噸水中有1g藥物

發病預防:
發病原因:氧氣不足、水質惡化、stress
預防方法:換水、水質淨化、產卵後(注意魚的腹腔液和精液是否汙染水質和魚的體力)

參考書籍
陳秀男、上野洋一郎、郭光雄-《淡水魚之疾病》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