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殖學筆記二十 - 台灣養殖業簡史

古代中國養殖史:
養殖古稱「水畜」

范蠡《養魚經》:世界最早養魚著作,原作軼失,現有版本出自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。主要內容為鯉魚養殖。
唐末文獻有魚苗販的記錄
宋代有觀賞魚和養珠的文獻記錄
明清的複合式養殖:「魚糞肥桑、桑葉飼蠶、蠶糞飼魚」,或與甘蔗田整合經營
明清後移民台灣的沿海居民,到台灣後以海水養殖為主,淡水養殖發展較後。
台灣主要的養殖魚種來自中國
台灣:約有300年養殖歷史,早期以虱目魚養殖為主。1960年代後有「養殖王國」美譽。
荷據時期:推測虱目魚是此時期由印尼傳入。始自大員(安平)
明鄭時期:開徵塭稅
清:魚塭佃權建立
日治時期:
  • 輔導牡蠣、珍珠、海綿,魚苗/貝介苗配給,香魚流放、稻田養魚
  • 設立水試所
  • 日月潭放養補助款、台南州養殖獎助
  • 獎助養殖、人工孵化
  • 獎助養鯉

成效不如預期源因:台灣養殖戶對日本人不信任
1924年(大正13年):實施漁業法

民國時期:
1953年:修訂魚市場管理規則,依生產地魚市場和消費地魚市場分權經營。
民國50年代後突飛猛進(種苗、肥料、飼料、養殖系統、養殖技術增進)
1963年:草魚、鰱魚人工受精孵化實驗成功
1964年:沿海撈捕鰻線、養殖至成鰻技術精進
1968年:草蝦和沙蝦種苗繁殖成功
民國60年代:九孔種苗繁殖技術建立、7種蝦類大量繁殖技術確立。箱網養殖開始發展,以農耕隊型式將養殖技術轉移至東南亞
1974年:牡蠣延繩式及竹筏式養殖試驗成功
1979年:吳郭魚養殖產量超過虱目魚
1987年:養殖蝦病變

*整理自:胡興華-《台灣的養殖魚業》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