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殖學筆記十五 - 烏魚

烏魚養殖(Grey mullet)(Mugil cephalus)
鯔魚科
別稱:鯔魚、子魚、信魚
烏魚的卵巢即為烏魚子(黃色,俗稱烏金)

  • 使烏魚變性完全成♀魚
  • 養殖烏魚體積比野生大
  • 淡水養殖


野生烏魚在冬至前後十天可捉到
光照、溫度是外在影響卵巢發育的條件
水卵:末產出之卵,因為過份吸水,所以不佳

野生烏魚減少之原因:
  • 聖嬰與反聖嬰現象,暖冬。
  • 大陸漁民使用炸藥捕捉
  • 台灣水域汙染


讓烏魚變性的好處
  • 荷爾蒙劑量適當可促進生長
  • 幫助卵巢成熟
  • 增加水產品的商品價值
  • 降低♂魚早熟
  • 全♀全♂皆為不孕症
  • 幫助研究者了解性腺機制
壞處
  • 性荷爾蒙殘留的問題
  • 荷爾蒙使用不當會造成魚體死亡或病變
  • 變性會使成熟延後
  • 99%的荷爾蒙在使用後會被排出體外
台灣烏魚分類:
  • 牛糞龜
  • 金泊
  • 大金蘭
  • 小金蘭
野生烏魚要三年的時間才會有卵巢


1950年代,台灣捕烏魚的方法:搖鐘網、豬母綾、流刺網、旋網與巾著網,巾著網為目前主要捕烏魚具

烏魚養殖
培養底藻養魚苗
魚苗5、6吋後換粒狀飼料
放養1年換池養(此時可順便淘汰體型小的雄魚)
2年約到1.5-2公斤,收成前換低脂飼料(減少魚卵中的油脂,以利烏魚子製作)

經濟價值
可售部位:烏魚體、烏魚子、烏魚膘、烏魚肫
烏魚子加工過程:選擇雌魚、採卵巢、清洗、去血、鹽漬、脫鹽、整形、乾燥、成品
台灣烏魚子來源:海捕、養殖、巴西和美國等地區進口

*部分筆記整理自:胡興華 - 《台灣的養殖漁業》

留言